奇葩物花生壳蒲公英路由器完全评测
更新日期:2016-03-28 15:11:51
花生壳,一个可以验证中国网民网龄的传奇企业,于近期耐不住寂寞,杀入智能路由红海。新品名曰蒲公英,智能路由中罕见的萌系命名。联想到该公司旗下花生壳、向日葵等产品,令人十分好奇CEO是否植物大战僵尸的狂热粉丝。
蒲公英采用MTK7260硬件方案,有线百兆1WAN+3LAN,无线双流2.4G 11n,无USB接口。软件应该是基于MTK的WRT环境封装,提供了家用路由的标准功能。蒲公英在交互管理上极具亮点,设备本地WebUI仅在初次配置时出现,并且功能仅为设置WAN口正常上网。其他一切配置项,包括通常放在本地的SSID/密码设置、局域网IP设置等均在云平台中进行。这种做法赋予了设备交互透明迭代升级的可能,且大幅简化了批量开局的工作量(例如VPN等设置),在SMB产品中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龙生龙凤生凤,花生壳的路由会打洞。蒲公英无论是硬件规格还是软件功能都没啥特别的,它的杀手锏正是花生壳若干年积累沉淀的打洞技术。简单地说,任何蒲公英路由器之间都可以以星形或全连接的形式组建Site to Site隧道;电脑(目前仅看到支持Windows)通过安装蒲公英客户端,也可以与任何蒲公英路由器建立Client to Site模式的隧道。
蒲公英是我见过的隧道配置最简单的设备,只需在云平台跟着向导点击几次鼠标即可完成,没有加密算法没有Preshared Key,不用任何基础知识也不用看文档。想来是采用私有隧道协议组网才能如此简单,这自然会让人对安全性感到担心。不过其实也无所谓了,蒲公英的目标客户群肯定不是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客户,对安全要求高的客户也不会选择蒲公英。
说起来都是隧道,蒲公英的隧道却与其它设备集成的通用VPN有很大差异。它的隧道建立由云平台发起并监控,当两端双向可达时直接建立隧道,称为P2P模式;当两端彼此不可达(例如没有公网IP或前端有多级NAT)时,则同时与中转服务器建立连接,再由中转服务器进行数据转发,即转发模式。可以看出蒲公英是以隧道可联通性为设计诉求,在“转发”模式下可以成功建立隧道,特别适合IT远程运维及小微企业/小微商业客户组网。
说到隧道就不能不提性能,在P2P模式的理想条件下,蒲公英的隧道吞吐量能达到13-14Mbps(通过Samba文件复制测得);而在转发模式,其吞吐量能达到1Mbps,想必是中转服务器做了限制。云平台的隧道管理界面中还提供了“关闭加密”的选项,实测关闭加密后,P2P模式下的吞吐量会有小幅提升,达到17Mbps左右。更早些时间其实还测得过加密16-17Mbps/不加密20Mbps的数据,但后台推送路由升级至新版本后始终无法复现,估计是做了什么调整吧。
做为一款智能路由,蒲公英的表现是比较朴实的,但有了隧道这个大杀器,它在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中目前是没有竞品的状态。官方将蒲公英定位为“企业智能组网路由”倒是蛮精准的,它确实能解决小连锁商业客户和小微企业IT方面很多需求与痛点,让它们在这个便宜宽带公网IP越来越罕见、串扰越来越多的时代能够继续花小钱解决大问题。
第一时间被我和蒲公英联系到一起的就是宽带通。熟悉鹏博士网络架构的朋友都清楚,宽带通家宽接的就是鹏博士城域网,长宽、聚友等等也都一样。流量只要不出城域网都是仅受标称速率限制的,比如50M宽带就是上行50M下行50M,100M宽带就是上行100M下行100M,只有在落地到外网时才进行严格限速(而且还是限下行不限上行)。
它不像一线运营商那样直接把入户水管搞畸形,下行就算冲到100M上行往往也只是可怜的2M、4M,撑死10M,然后再把阉割掉的带宽包装成神码智能管道让客户再付一次钱。
但也不是说都在鹏博士内网就可以像企业局域网一样随意点到点互通,这里也许有安全、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原因。现状就是每个宽带通用户PPPoE后貌似获得一个公网IP,但你会发现除了上网外啥都干不了。那么专注打洞小十年的花生壳,能否借蒲公英改变这个不近人情的设定呢?
我在同小区里找了另一个宽带通用户协助测试(两端都为100M接入),非常幸运,两台蒲公英之间一直跑着P2P隧道,尚未出现过转发模式。两边终端有线接入各自的LAN后互Ping对端网关,延迟不超过10ms,多数情况下在5ms内。前文提到理想条件下的吞吐量数据,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场景下测得的。经过官方确认,这基本就是7260平台下的极限值了。
验证成功!那么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在家宽间打通高性能隧道意义何在?说白了就是应用场景在哪里?
当然是视频了!视频才是推动宽带提速的最关键应用。那哥们和我P2P到今天,已经快把我NAS上的电影看了一半了,可以说产品粘性是100%。我要是测试中重启个路由啥的,一会微信就要响了。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几个问题,首先是蒲公英的性能瓶颈。不到20M的吞吐量无法满足高码流视频的播放需求;某些播放器也有自己的预读机制,导致平均码流超过10M的影片播放的前几分钟会出现卡顿。另外还令人奇怪的是用PotPlayer播放视频时隧道吞吐量从来没达到过10M,卡顿现象比较严重,怀疑是播放器或解码器的原因。这块我不太懂,还望高清达人赐教!感激不尽。
如果上面这些问题能解决,蒲公英完全有能力在消费市场也找到属于自己的领域。比如那些混PT站的,年龄基本30以上、仍然保留着拒绝观看在线视频、非高清下载片源不看习惯的顽固份子(比如我),就是很精准的潜在客户。当然你非要说蒲公英更大的价值是帮海量潜在客户解决分享番号片的痛苦,那我确实无力反驳。那个市场太大,需求又超级刚性,只是无法直视……(此处省略20000字)
大概就是这样了。花生壳应该微调下蒲公英的产品定位,别太局限在某个维度,一切存在跨广域网东西向流量交互需求的场景都有蒲公英的用武之地。该产品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没有竞品的存在——门槛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现在能沉下来做底层技术创新的企业越来越少。就比如我测试的场景吧,大麦路由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最该做的,流量不出城域网的应用鹏博士又没理由不支持,但它就没做,原因无外乎看不到商业前景,没法画饼。但花生壳就不一样了,细分领域的传统玩家要的就是眼前市场,而非充满变数的未来。现在基本靠谱的产品在手,就看花生壳如何破局市场了。
文档内容是否对您有帮助?
如果遇到产品相关问题,您可咨询 在线客服 寻求帮助。